当前险资正掀起第三轮举牌潮,其核心特征是大规模增持高股息资产,尤其是银行股。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经济逻辑和政策环境的共同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举牌潮的时间节点与规模特征此轮举牌潮始于2024年并延续至2025年,截至2025年5月底,7家保险公司已实施15次举牌,超过2023年全年水平,并接近2024年全年举牌数。其中银行股成为绝对主力,今年被举牌的12家上市公司中有5家为银行,招商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H股均被二度举牌,平安人寿对招商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的持股比例均超过11%,对农业银行H股的持股比例突破14%。这一趋势与前两轮举牌潮(2015年、2020年)形成呼应,但更强调对稳定现金流资产的配置需求。 二、驱动因素:利率环境与政策导向的双重影响1. 低利率与资产荒压力:2024年以来,中国市场利率持续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破2.5%,传统固收类资产收益大幅缩水。与此同时,非标资产规模收缩,险资面临“再投资困境”。在此背景下,高股息资产成为重要替代选择。银行股平均股息率达4.5%,部分国有大行如农业银行H股股息率高达6.8%,显著高于一年期定存利率(0.95%-0.98%),且分红稳定性强。2. 会计准则与财务优化需求:新金融工具准则(IFRS 9)实施后,险资持有超过5%股权的上市公司可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以权益法核算,避免公允价值波动对利润表的冲击。此举既能平滑财务报表,又能通过长期持有获取稳定股息,符合险资负债久期匹配的需求。3. 监管政策松绑:银保监会2023年优化险资权益投资分类监管,优质险企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从30%提升至45%,释放约6000亿-8000亿元增量资金。2025年一季度险资权益配置比例已升至8.4%(人身险)和7.6%(财险),创近年新高。政策支持为险资大规模入市提供了空间。 三、银行股的独特吸引力:估值与分红的双重优势1. 估值洼地效应:当前银行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H股银行股市净率(PB)普遍低于1倍。以招商银行H股为例,其PB仅为0.6倍,而股息率超过5%,形成“高股息+低估值”的安全边际。相比之下,A股银行股平均PB为0.7倍,H股折价率约20%,进一步放大了配置价值。2. 盈利与分红稳定性:2024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5.2%,不良贷款率稳定在1.6%左右,拨备覆盖率维持在200%以上。国有大行分红率普遍在30%-40%,部分城商行如杭州银行分红率超过50%,形成持续的现金流回报。此外,银行股在经济复苏周期中具备较强的抗周期属性,符合险资长期投资偏好。 四、市场影响与未来趋势1. 股价催化效应:险资密集举牌直接推动银行股估值修复。2024年A股银行板块累计涨幅超42%,H股银行股涨幅普遍超过60%,招商银行H股年内涨幅达35%。市场形成“举牌-股价上涨-股息率提升”的正向循环,吸引更多资金跟风配置。2. 资金持续流入预期:2025年险资通过举牌、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等方式已入市超2000亿元,预计全年增量资金或达5000亿-1万亿元。其中银行股仍将是核心配置方向,尤其是H股银行的低估值和高股息特性将持续受青睐。3. 风险与挑战:需警惕利率快速下行导致的利差损风险,以及银行资产质量波动对股息可持续性的影响。此外,若市场风格切换至成长股,险资可能阶段性调整持仓结构,但中长期看,高股息策略仍将主导其权益配置。 五、典型案例:平安人寿的“扫货式”举牌中国平安在本轮举牌潮中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12月至今,平安人寿及旗下资管公司通过多次增持,对工商银行H股、农业银行H股、招商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建设银行H股的持股比例均突破5%,累计耗资超百亿元。以农业银行H股为例,平安人寿通过12次增持将持股比例从2024年初的3%提升至14%,期间股价上涨28%,股息再投资效应显著。这种“买入-持有-再买入”的策略,既获取了稳定股息,又通过长期持股分享估值修复收益,成为险资配置高股息资产的典型范式。综上,险资第三轮举牌潮本质上是低利率环境下资产负债久期匹配的必然选择,银行股凭借估值、分红和盈利稳定性的三重优势成为核心标的。随着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的持续配合,这一趋势有望在2025年延续,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
|